发布时间:2024-12-13 07:45:26作者:linx阅读:次
举孝廉是什么意思?举孝廉是汉代由下向上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。孝廉是察举体系的主要科目之一。孝、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。孝是指孝敬父母;廉意味着清廉勤政。这是古代对官员的普遍要求,意思是选拔品德高尚的人。
当我们提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方法时,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科举考试,即当时的国家公务员考试。然而,科举考试直到隋朝才出现,一般认为隋炀帝开设科举是科举制度的开端。在科举出现之前,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选官方式。
秦朝以前是“世卿世禄制”,也就是所谓的“父死子继”。只要祖先是官员,这个人的后代就可以继承官职。从公元前356年开始,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,商鞅主持了一场比较彻底的封建改革运动,史称“商鞅变法”。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,并主张奖励耕战,官位的大小应该和所取得的成绩相关。“世卿世禄制”不符合当时的机制,所以该制度被废除了。
举孝廉是什么意思?汉代选官制度:举孝廉。汉朝时,朝廷选拔官员主要有三种方式:
第一种:察举
这种方式首先需要地方官的推荐,按照推荐的标准可以分为举孝廉、举茂才和举贤良文学。
第二种:征辟
征辟的意思是,一个有才华横溢的人才能被皇帝或王公大臣看到,如果被看到了,就可以直接当官。
第三种:杂途
杂途是指除察举和征辟以外的选拔方法,如任子、赀补等。只要一个官员任职三年,他就可以推荐他的后代做官员,这就是所谓的任子。而赀补是用钱买的官,是有钱人做官的一种方式。相比较而言,通过杂途做官,多多少少会被一些人看不起,因为这不像举孝廉那样,是从正道上得来的官位,但这也是汉代最重要的选官方式。
因为汉武帝以后,正统的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当时社会中的主流价值,儒家思想最基本的要求是“孝”,并逐渐形成了“以孝治天下”的政策。
“孝”和“廉”是分开执行的两个标准。“孝”是指孝敬长辈,“廉”是指诚实正直。这两个标准后来才合二为一。根据当时的规章制度,一个能被举孝廉的人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标准之一:德行高妙、学通行修、明晓法令、刚毅多略。
举孝廉是什么意思,一般来说,推荐人通常是当地的长官或有影响的人,被推荐的人是当地的儒生或者官员。一旦推荐成功,儒生可以得到一官半职,官员也可以得到更高的升迁。据史家统计,西汉和东汉时期,通过举孝廉制度被朝廷任用或提拔的约有7万人。